雨柠

坑底一躺不起,等待上帝抓起我的手。

唯有脊梁始终挺得笔直,唯有双眼依旧明亮如初。



第一次收到长评,幸福得滚来滚去嗷嗷嗷~🙈
非常感谢姑娘能喜欢这个故事,还读得这么仔细,说出了很多文字背后的话,把我自己也带回了写文那时候的心境。
脱离文章我说话就絮叨起来,有时候也会回头想想为什么这么爱楼诚,大概他们让我最深切地明白了什么是灵魂伴侣,家国天下,这是种让人狂热的美好。
归根结底还是只能说,遇上楼诚遇上你们真是太幸福了~坑里再战五百年😌~



安之:

因为考研复习各种事情,现送上迟到了一个月的表白  @雨柠 




陆陆续续跟完了 太太的 《三十年》。看了很多抗战胜利之后的楼诚文,很多次问过自己,楼诚用生死追随的抗战必胜,真的能换回那片光明吗,或许太太的文给了我答案。




太太笔下的叙事环环相扣,对场景的描写让我脑海里甚至能想象出画面定格的布局,和楼诚脸上的哪怕一个细微的表情。


看到明楼以学生称赞自己为理由提出晚上多加几个菜,放佛画面又回到了那年的明公馆,兄友弟恭,姐姐端庄的看着弟弟们拌嘴的场景。音容笑貌,历历在目。


黄金岁月的他们,仿佛活在了不需一丝一毫伪装的阳光下,享受着抗战必胜之后的胜利的雨露,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。




从开71号座谈会的春风得意,到初起微澜时的小心翼翼。


在学习班农场里从运煤到刷厕所。


从明公馆拆铁门到主动认捐了房子。


红卫兵抄家时明楼灰白的头发和佝偻的背,一向呼风唤雨运筹帷幄执掌大局的明家大少爷,何时这样无能为力坐以待毙过?阿诚看着这样的大哥又是何等的心痛?




但楼诚就是楼诚,是一起拿枪一起对敌的楼诚,也是艰难岁月互相扶持的楼诚。是明楼,是明诚。也是大哥,是阿诚。




有两个片段让我极心动。


大哥不愿告诉阿诚自己在刷厕所。云淡风轻的提起,苦自己咽下。


阿诚也不愿让大哥知晓自己一个人在家的寂寞,寂寥自己度过。


还有一个最深刻的一个段。


“你真以为我们分得开吗?


   我不想分开,但我希望分得开。


   四五十年都这样,你赶不走我的。”


楼诚对彼此的情感,在太太的文里似乎从未大动作渲染过,反倒是这种小小的细节和情愫让人连触碰一下都怕玷污。










我曾给太太回复过。


抗日战争时期,阿诚哥说过,报国不是工作,是信仰。


那经历了内战和文革的楼诚,信仰已经不仅仅是报国,信仰是墙上的那幅家园,是从未弯下的脊梁,是相互扶持的对方眼里的光。




就是这样,还是那句阿诚哥说过的,报国不是工作,是信仰。信仰是什么?大概就是无论它怎样都无条件的忠诚守护,这是楼诚对国的信仰。


大哥把哪怕是后搬进的公寓,即使已经不再是明公馆,也把家具摆在原来的地方,离开十三年又如何?回来的时候就像出了一趟远差,只要有家人在,就是阿诚最熟悉的最该回到的地方,这是楼诚对家的信仰。








太太有句话写的我极认同,楼诚心痛文革带给自己和对方的灾难,更心痛文革带给文化的浩劫,这是他们骨子里作为学者的喟叹。


正是骨子里学者的风骨,让他们跨越自身遭受的不公,去感叹文化遭受的不同,去感叹普通百姓遭受的不公。他们喜爱的西服,手表,明家香,霞飞路咖啡店的牛排意面,都交代了他们的小资情怀(不知用词是否准确,有更合适的词希望批评指正),但越是这样,他们在灰色遭遇中依旧能坚强的度过,这段比在黑暗中伪装的日子还要昏暗的岁月,用依靠支撑彼此,才更加让我们热爱。




时运不济,命运多舛。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。屈贾谊于长沙,非无圣主。穿梁鸿于海曲,岂乏明时?


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












腥风血雨之后家书难传,这条报国守家的道路,楼诚走了很苦 很久很远,所幸他们都是明家人,都有自己不肯屈服的脊梁,所幸他们的目光没有停留在黑暗的中途,他们能在黑暗中寻找光亮,所幸暮色同归。




表白太太的文字,楼诚的风骨,让我们对那段岁月肃然起敬,让我们了解了那段动荡飘摇的历史之后,更加痴迷和热爱楼诚带砺山河的赤诚之心和对家园的眷恋。






”说好要同归,所幸谁都没有食言。“

评论(5)
热度(12)

© 雨柠 | Powered by LOFTER